.png)
在貧窮的舊時年代,舉辦筵席的主人家會將剩下殘羹混合,分送親友帶回烹煮,這就是菜尾湯的由來。這種惜物的滋味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,也是老台灣的味道。如今卻成為不少店家的招牌名餚。
菜尾,閩南語意謂吃剩的菜餚。台灣的菜尾湯又名雜菜湯,源自「辦桌」,從前請人外膾,筵席結束後,主人會將全部剩菜倒入大桶中。在貧窮的年代,那些賓客沒吃完的剩菜不會拿去餵豬,而是分裝在塑膠袋裡,私下送給親朋鄰舍,帶回家燴煮,竟饒富滋味。我小時候最歡喜吃「菜尾」,好像什麼東西都在裡頭了,特別下飯,運氣好還能撈到珍貴的食物像零星的魚翅、干貝。
菜尾湯即雜菜湯,有一種特殊味道,老台灣的味道,性質接近佛跳牆,都廣納多種熟食再加以燴煮,雜味紛陳又融為一體;不過菜尾湯卻相對清淡多了,不似佛跳牆那麼濃稠厚重。
是一道承襲傳統風味的經典菜肴,選用當地新鮮的黑豬肉製作的封肉和各式當地蔬菜 經過長時間燉煮而成。菜尾肉質柔嫩,帶有豐富的膠質,搭配 青菜 和 香料 一起燉煮,湯汁鮮美,口感極為獨特,這道料理既富含營養又兼具豐富的地方特色,成為經典的 滋補 料理。
特色
✔ 當地蔬菜的清新:搭配各式 當地新鮮蔬菜,如 小白菜、香菇、紅蘿蔔,增添湯品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層次。蔬菜的清新能與菜尾的膠質相得益彰,互相平衡。
✔ 慢燉熬製:豬尾與蔬菜經過慢火燉煮,湯頭濃郁鮮美,食材的精華完全釋放,湯底清澈且不油膩。
✔ 傳統辦桌食材:加入經典的封肉、雞肉等食材,帶來濃郁的香氣,讓湯品的口感更加豐富和深邃。